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
PART/02
作者:螃蟹君一.本期主要人物1.明英宗朱祁镇(明高祖朱瞻基长子,明朝第六和第八任皇帝)
图源来自《大明风华》,张艺兴饰朱祁镇宣德二年朱祁镇出生由于明宣宗体弱所以刚出生四个月就被立为皇太子,宣宗驾崩后由于朱祁镇当时尚且年幼,由太皇太后张氏掌管国事。由于自己深处后宫不便处理国事,所以张氏重用杨士荣,杨荣,杨溥三位名臣来帮助自己处理国事。英宗此时年纪尚小就只能与后宫的太监们一起玩耍,自幼一起玩耍的人之间的感情一定会很好。而善于察言观色的王振自然走入了明英宗的眼中并受其重用。在明英宗重用的三位太监中王振并不算坑,另外喜宁和曹吉祥才是坑货。喜宁曾在土木堡之变后迫不及待地投靠瓦剌也先,主动提出让也先围攻京城(原来的瓦剌也就抢夺人口和截取财物)同时他还向也先提出利用朱祁镇去骗开城门,士兵们在面对皇帝大人的旨意自然手足无措。2.明代宗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

图源来自《大明风华》,李昕亮饰朱祁钰
3.兵部尚书于谦
(1)土木堡之变后,于谦临危受命,他调兵22万,精心部署,列阵九门,誓死抗敌,并扶郕王(明代宗)即位,追英宗为太上皇,以定民心。率领明军以决死之心死守京城,经过数天激战后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击退了瓦剌也先。但英宗复辟后被因其为代宗旧臣逮捕下狱,并在之后不久被杀死。
图源《大明风华》,苏可饰于谦
二.背景1.自从永乐初年,瓦剌与明朝交好并借取明朝的力量削弱鞑靼,经过长期征战,瓦剌逐渐强大并每年借机向明朝进贡贡马的机会利用明朝厚往薄来的政策大捞一笔。2.明朝君臣也不是棒槌,不可能一直让瓦剌一家独大,从自己这获取大量的利益。

三.战火纷起1.导火索:正统十六年,也先两千多人进贡马匹(进贡个马搞这么大场面,也先也是当明朝这个大财主好欺负,抢钱抢疯了)宦官王振由于看不下去决心不给也先多余的赏赐,并把马价减掉五分之四(多半是明英宗的指示)2.也先一看既然你不多给我钱就只能抢了(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干这种事),于是瓦剌纠集各部向中原挑起战火,瓦剌兵马一面包围宣化府(明朝九边重镇之一,现在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县),一面进攻大同府(也是明朝重镇之一)
四.明英宗御驾亲征1.背景:当时张太后病逝,以前的朝中重臣三杨或死或贬,王振等宦官更加恃宠而骄。2.原因:随着前方兵败的消息不断传入英宗耳中和自己建功立业的急迫心情以及王振的煽动,朱祁镇在不理会兵部尚书邝埜和于谦及群臣苦谏”六师不宜轻出“的情形下,率领京城精锐和三大营主力共计二十万人御驾亲征,留朱祁钰镇守北京。

五.过程1.由于事发突然,没有做太多的战前动员,一切军政要务皆由王振负责(要知道随征人员里还有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等人,怎会把亲征瓦剌这样的重任交付给一个宦官),由此可见明军一开始就在指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2.迫于王振的压力,成国公朱勇虽为大将军,但是在王振这样的小人面前竟然要膝行而前;凡是在行军途中敢有逆反王振的皆罚。随征的大臣们不能参与军政要务,军中自然自相惊乱导致军心不稳。3.二十万大军7月出居庸关,过怀来到达宣府;8月到达大同,一路上未与瓦剌交锋,镇守太监郭敬向大军报告也先在诱使明军深入主动北撤。但王振却认为瓦剌北撤是战心消退,坚持北进,殊不知这正好中了也先的计策。
4.上面两张图是明军行军路线变动情况,第一张和·第二张相比竟然多经过个蔚州(宦官王振的老家),这个小人竟然为了“光宗耀祖“一己之私在退兵时让皇帝驾临自己的家乡显示出自己的威风,要知道瓦剌大军一直在暗中等候战机,王振这样行为无疑是让皇帝和这二十万大军拱手送与瓦剌。但是其又怕大军损坏自己的田园庄稼又多次变动行军路线,恰逢连着数天的大雨导致道路淤泥积生,加上军心不稳和连日行军,将士们疲惫不堪,军心不稳。

5.大军行至土木堡时,将士们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请求驰入居庸关,但是王振不准。瓦剌包围了土木堡并切断水源。也先遣使诈降,以麻痹明军等待部队集结从而歼灭明军。而毫无行军作战经验的明英宗自然毫无察觉,下令移营就水,明军早已饥渴难耐,导致军队混乱瓦剌趁势进攻,明军只能仓促应战。
土木堡之惨剧

六.结果(1)经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随从其征战的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等人皆战死,三大营主力被消灭,二十万明军伤亡居半,损失马匹二十万头,衣甲器械损失不计其数。(2)也先取得这次胜利后,起初还没有向京城进攻但是处于喜宁这个叛徒的计策,向北京逼近,明廷上下惶恐不安。(3)朝廷中有人向皇太后孙氏谏言效仿宋朝迁都南京,以于谦为首的集团谏言此策断不可行。最后由孙太后牵头,决心保卫京师,与瓦剌决战。(4)国家不可一日没有皇上这个主心骨,为了稳定军心和社会秩序,以于谦为首的一众大臣请求立负责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为新皇,是为明代宗,次年改元景泰。

七.京师保卫战1.正统(明英宗年号)十四年九月,瓦剌也先的军队先后攻克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等战略要地,进逼京城,京师告急。
图为也先率军进攻中原2.在这期间,于谦集团集结22兵马并发布勤王通告,调集通州粮草以解京城之急。十月,也先兵临城下,于谦也亲披战甲,率军列阵德胜门外,军中士气大振,将士们奋勇杀敌,激战数日。3.结尾:也先眼看经过数日激战,攻城进度毫无进展,也先的弟弟孛罗战死,同时居庸关久攻不下,各地勤王军队也已经迫近京城,也先一看形势不妙连夜拔营跑路,当天夜晚,明军使用大量火器给也先的部队送上了一份送行大礼,当天晚上也先折损近万人,也先不得不向回良乡方向溃败。十七日也先在明军的追击下退出关内,自此京师保卫战取得了最终胜利。

八.史书记载1.据《明史》记载,明英宗决定御驾亲征的导火索似乎并不只是王振不给也先多余的赏赐,而是瓦剌前来进贡讨赏的人数实在说不过去,要知道明廷可是按人头赏赐三千人,那简直是说不过去。2.据《宣宗本纪》中记载“明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意思就是说到了明宣宗时期天下已经呈现出那种太平之势,国家和社会正在稳步发展。到了明英宗时期,用了一定的家底,皇帝自然想做些写入史书可以让后人称赞的事情。3.实际上,自从英宗即位时就已经在西南部大举用兵主要是“麓川之役”(平定叛乱,先后四次用兵)。但未能引起明英宗的重视。4.据《明英宗实录》中记载,明英宗并不是突然决定御驾亲征,而是在瓦剌来犯时进行常规备战;而真正促使皇帝御驾亲征的原因是此时由于瓦剌三路大军来犯,从甘州到辽东多条战线上告急,大同重镇右参将吴浩战死。显然常规备战已经无法应对目前的局势了,并须要调动京师主力出征。

九.个人看法1.御驾亲征是符合明朝祖制的,要说王振挟持明英宗那简直是笑话,要不然内阁大臣能不反对?英宗决定亲征瓦剌的当晚就传来了西宁侯宋瑛(明初跟着朱元璋起兵的功臣宋晟的第六个儿子)战死的消息,这就更坚定了明英宗御驾亲征的决心。明英宗到达阳和一带时亲眼目睹了宋瑛所部尸横遍野的惨剧,没有作战经验的他心中难免有所动摇。到达大同后接到镇守太监郭敬的密报战场形势严峻,又连逢数日的大雨,英宗同意班师回朝。2.接着说绕道蔚州的事情,说是王振为了显得自己威风带领皇帝到自己的老家蔚州似乎不可能,皇帝也不是傻子,不可能带着二十万大军不回京城反而跑到蔚州闲逛,而且从地图上看蔚州是从紫荆关回京城的必经之路。皇帝关乎国运,随行文臣武将是不会让一个太监拿皇帝的命胡作非为的。如果没有皇帝的允许,一个司礼监太监指挥大军?武将能让一个阄臣使唤?那不是抄刀子说砍你就砍?3.要说史书中为什么要把此次的惨败写在王振头上,只不过是因为王振同志太过恃宠而骄,在皇帝出征时竟然让户部尚书和兵部尚书这两位大臣公然跪到天黑,这不是欺负人吗?等着,迟早让你吃到苦头,这不王振的苦头就来了。还有一个原因,就算是皇帝带兵出征惨败,史官也不敢写成某某年皇帝率兵出征打了败仗,死了很多人,总不能把败仗归到皇帝头上吧,这种傻事谁都干不出来。

END
关注我啦
作者:螃蟹君
编辑:螃蟹君
支持原创

土木堡之变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