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拂晓是什么意思(拂晓精神永流传——走近《拂晓寻踪》编委会)

拂晓是什么意思

编发||拂晓哨位(ID:fxsw2021)
作者||?《拂晓寻踪》编委会
▲?《拂晓寻踪》编委会于1999年由在杭州的原21军老战士创立,主要以收集整理研究21军军史为宗旨,先后写出版《拂晓寻踪》《我们的老军长》《东海晨曦》等书籍68本,《拂晓寻踪》《拂晓园地》等期刊165期,在军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对打响拂晓品牌,宣扬拂晓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杭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2分会(成员都是21军的离退体的老战上),有一个自发的群众组织,叫“拂晓寻踪编委会”。这个小群体从1999年开始,以研究、整理、编辑、出版、宣扬21军的历史为己任,无私奉献,辛勤耕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6年来,这个现在平均年龄82岁的老人群体,编写出版了各类书籍68本,计1446万字,编印发行刊物(《寻踪通讯》和《拂晓园地》)165期。并帮助老领导、老同志整理出版了多本回忆录。为军史、战史拾遗补缺,纠正和澄清许多历史的误传和讹错,联络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战友,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我军的优良传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部队领导和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老战友的赞扬。有人称他们是编外的“军史办”。
老军长胡炜同志说:“像这样由离退休老同志自发组织研究和整理部队历史的事,全军包括军兵种,都是绝无仅有的”。1999年,杭州解放50周年。21军解放了杭州,这个本来不是问题的史实,在军史、党史上都有明白的记载。许多参加解放杭州战斗的老干部依然健在。但有人偏偏说是23军解放了杭州,并说是未见过一个国民的兵,杭州是和平解放的等等。当时担任新四军研究会21军分会宣传组长的吴新华认识到,这不是两个部队争功的问题,而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问题。他作为杭州解放这一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责任感和对老部队的深厚感情,挺身而出,花了数月时间,请教了王静敏、胡炜等当年的指挥员和领导,走访了马贝禾、马学俊、孙魁元、杨文勋等许多解放杭州的亲历者,并查阅了大量资料,编写了20万字的《二十一军解放杭州纪实》一书,详尽地述了杭州解放的经过和方方面面的情况。
在研究书名时,大家议论了很多,最后,确定为《钱塘拂晓》。钱塘拂晓好,钱塘是杭州,拂晓表示杭州天亮了,解放了!同时拂晓是21军是代号。这是我们把研究与“拂晓”挂钩的初始。
书成后,吴新华请老领导、军政治部原副主任胡奇坤审阅。胡请了当时军委副主席张震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张当年时是指挥京沪杭战役三野的参谋长),这大大加强了本书的权威性,21军也作了充分的肯定。杭州市委采信了正确的史料,在杭州塘江大桥头树立了解放杭州纪念碑,刻上了“21军于5月3日下午解放杭州”的字样,杭州党史也做了详实的记载。《二十ー军解放杭州纪实》这本书现已经印了第三版。
通过《钱塘拂晓》的编写,我们认识到,这个“历史”还真大有研究头。启发了我们把“研究”当做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主务。同时,我们开始把对21军的历史研究,挂上了“拂晓”的桂冠。
《钱塘拂晓》的出版,使我们想到:从1949年渡江进军浙江,到1952底离开浙江到江苏南短期整训后投入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这4个年头,在21军的历史上是极其重要的时期。而军史上对这一段叙述得非常简略。实际上,21军在此期间除了英勇战斗,解放浙江大部国土,部队自身的建设,也进入了新的时期。结束了农村包围城市、部队开始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吸收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开展了“向文化进军”的运动,建立了文艺、文教和体育队伍,部队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有了极大的变化;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把干战百分之人九十都普遍扫盲,可谓古今中外的奇迹;进行了“三反”运动和抗美援朝的教育及组织准备,向先行入朝兄弟部队输送了战斗骨。
同样,这一时期,也有诸多需要纠正和澄清的历史事实。如杭州是谁解放的?蒋介石的老家奉化是谁解放的?众多沿海岛是怎样解放和固守的?舟山战役中的登步岛战斗的评价问题等等。我们觉得有必要编一本书,把这一段历史更全面、更详尽、更准确地反映出来。
吴新华用电话向北京的胡炜老军长汇报了这一想法。得到了老军长的肯定和支持,老军长说,这一段历史对21军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但由你们完成这个任务很难,因为当年你们是刚刚参军的新战士,对全面情况和领导的意图是不了解的;但也不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是个难得的时期,还有不少老同志仍然健在,可以向他们去采访、收集,要抓住时机,错过了就变为不可能了。
就这样,我们怀着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启动了这一工程。我们除了翻阅大量资料外,更需要向经历这一过程的老同志征集资料。由于工作量很大,我们选择了对这一段历史比较熟悉,有一定文字功底的老战友参工作,成立了编委会。推选吴新华为主编,副主编为潘子健、钟锡锵、王高步(21军在浙江期间,这4人恰好分别在军直、61师、62师、63师工作,具有代表性)。要编写《二十ー军在浙江》的倡议立刻就得到集团军领导和广大老同志、老首长的响应和支持。在编辑过程中,考虑到本书需要有一篇提纲挈领的骨干文章。吴新华找到老军长胡炜,想请他写。胡谦虚地说在浙江的时候,王静敏比我先到军里工作,所以应该请他写。原21军副政委王静敏,时任南京军区副政委,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当时正在医院治疗。接到吴新华的约稿信后,他二话没说,立即答应下来。但他身体不好,年高体弱,手头没有资料。正好胡奇坤同志从杭州回京路过南京去看他,他高兴地拉住胡奇坤,说:“你当时是《拂晓报》的总编辑,了解情况多,我们合作,请你代笔!”
胡奇坤刚从杭州来,对吴新华等人的想法很了解。也很支持,很愿意为此出些力,加上老首长这样信任,就义不容辞地答应下来。吴新华把王静敏政委答应写稿的事,向老军长作了汇报,老军长语重心长地关照:很好,但王的病很严重,你们要抓紧呀!胡奇坤在南京请王副政委谈了指导思想和基本结构后,回到北京花了3个月时间,查阅了当年的拂晓报等资料,写出了初稿,又到南京请王副政委审阅修改定稿。
稿子完成后,王静敏非常谦虚,多次给吴新华打电话,要署胡的名字。吴和胡商量后,认为当时的军长政委都已不在世了,署王(当时的军副政委)的名字更具有权威性。吴新华说:你来回波,具体写作,功不可没,就委屈你在文章后面注明“胡奇坤整理”吧。
不久后,王静敏副政委就病故了。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我们正在从事的工作的重大意义——我们在抢救史料。以后在帮助葛静波同志整理出版《解放战争中的日记》时,也有同样的感觉,不幸的是葛静波同志在书出版后不久也病故了。在《钱塘拂晓》和《东海晨曦》2本书成功出版的鼓舞下,我们觉得21军这支历史悠久,有着光荣传统和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虽然有军史、战史的编辑出版,但大多只是概况。许多老同志的回忆中,有不少鲜明、生动和可歌可泣的经历和场景,也应该把他们发掘和记录下来,这既是对军史的拾遗补缺。又可以传之于后人,是珍贵的史料。我们决定广泛收集和发动老战士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回忆文章。那么,这样一本书应该给它取个字呢?既然是反映21军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的内容,应该有一条它们的精神红线,它可以最鲜明地代表21军的精神风貌。研究的结果,认为还是“拂晓”好。我们这些人打参加21军起,就知道有《拂晓报》、拂晓剧团、拂晓球队…我们应该把它传承下去。所以我们把要文集,定名为《拂晓寻踪》。彭雪枫是“拂晓”的创意者,我们的前言中这样写道:
那么,为什么要叫《拂晓寻踪》呢?我们这群老战士都来自一个部队,我们部队源于当年战斗在大别山的一支红军,在抗日烽火中发展壮大,在解放战争中拥有了现在的番号。这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既是钢铁之旅,又是文明之师。
在抗日战争中,彭雪枫将军创建了《拂晓报》拂晓剧团。曾对“拂晓”二字著文解释它的内涵:“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迈进、有为、胜利即将到来的意思,军人们在拂晓出发,要进攻敌人,志士在拂晓奋起,要闻鸡起舞了;拂晓要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这是我们老部队的光荣传统之一,即“拂晓精神”。
我们都在这个部队里战斗和工作过,曾经受过这种精神的熏陶和启悟,即使在我们离开部队或卸下了原职,但在新的岗位和晚年生活中,这种精神仍然鼓舞着奋发向上开拓前进。
把“寻踪”冠以“拂晓”,得到了广大战友的认可,我们连续编辑出了3集《拂晓寻踪》(四册),共收录322篇回忆录,作者涵盖了上至军长、政委,下至当年的普通一兵;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编委会成员也发展到16人。期间我们还帮助老军长胡炜、老政委施义之等老领导编辑出版了多本革命回忆录和纪念文集。本为编辑《拂晓寻踪》搞好通联,我们编发了《拂晓寻踪通讯》。不料竟无心插柳柳成荫,一石激起千层浪,它得到了广大战友的强烈反响,发行量越来越大。“拂晓精神”得到越来越多传诵。老政委姜林东曾填鹊桥仙词一首:读《拂晓寻踪》喜赋,词曰:
追踪信息,金桥高架,连接八方友谊。硝烟滚滚结深情,永难忘,时时萦系。
峥嵘岁月,如珠往事,历史银线穿起。久经百战为兴邦,丰碑树,国强民喜。
更令我们没想到的是,《拂晓寻踪》主编吴新华突然接到彭雪枫夫人林颖打来的电话,她说:“‘拂晓’是雪枫同志倡导的,2纵和21军继承和发扬了拂晓精神。我今年86岁了,看到你们在继续宣扬拂晓精神,打响拂晓品牌,我感到非常高兴!”
不久,21军第一任军长滕海清的夫人王彬也来信,说:“我也是21军一名老兵,38年参加新四军,原在2师,1942年调往4师11旅。几十年的部队工作、生活很有感情,尤其在新四军4师彭师长领导下,非常幸福,再苦也甜。咱们的《拂晓报》是师长的三件宝之一,收到《拂晓寻踪》以后我非常高兴。你们也都是退下来的老兵,不顾年老体弱,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创办《拂晓寻踪》,一心为了党的事业、光荣传统,使我非常感激,我要向你们学习。”
看到这些 老前辈感人的话语,我们无比激动和欣慰。现在林颖和王彬两位前辈,都相继过世了。我们在深切悼念她们的同时,更感到继承拂晓传统,发扬拂晓精神的重要。
过去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品牌,改革开放后,我们深深体味到,创造一个商品的品牌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已经创建起来的名牌,它的价值往往是难以估量的。我们部队过去曾经创造过许多光荣称号。但缺乏自觉地维护和宣扬这种“名牌”的意识。而“拂晓”这个名牌能承传至今,是非不容易又是极其宝贵的。因此我们在《拂晓寻踪通讯》上提出要打响“拂晓精神”品牌。
当然,我们也听到一些反映,认为拂晓精神是彭雪枫倡导的,主要是代表62师的。但我们认为:传统作风都有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程。彭雪枫同志对“拂晓”内涵的讲述,就是根据红军传统,从抗日战争需要出发及新建部队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在部队调整组合的发展过程中,既包含着11旅的“拂晓精神”,也吸收9旅的“奋斗精神,同样也融合着4旅的“金刚钻”“铁锤子”“钢铁团”的战斗作风和光荣传统,可谓是21军这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部队从小到大,是一个大河不断汇集大大小小支流,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过程,其中优秀的思想、精神和作风,会一代一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淮海战役结束后,2纵改编为21军时,当时军党委就把《拂晓报》定位军报,就充分说明军党委对“拂晓精神”的肯定。事实上“拂晓精神”已经综合囊括了21军的优良作风和传统。
在《拂晓寻踪通讯》第31期上,我们刊出《打响“拂晓”品牌》的署名文章。文章写道:“拂晓最早是彭雪枫将军叫响的,当年创办《拂晓报》和拂晓剧团,使拂晓声名远扬”。彭雪枫将军还亲自为“拂晓精神”作了诠注。他那慷慨激昂、掷地有声、诗一般的语言,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应该是激励我们奋起、前进的战斗号角!
用现代的眼光反瞻过去,我们惊异地发现,彭雪枫在那时,就有了强烈的品牌意识。他创建的“拂晓”品牌,不仅当时威震四海,而且影响至今。我们的想法,得到多数同志的肯定,也得到现在21集团军赞同。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军史馆和各部队分队的荣誉室,都能看到“拂晓劲旅”的字样。官兵们自豪地称自己是精神的传人,以鼓舞激励自己,把部队建设成新时代的铁军。许多老战友都把自己称为“拂晓战士”,退伍多年的老战士还把战友聚会叫做“拂晓战友会”。正因为我们这样不遗余力地宣传“拂晓精神”,21集团军导还把创作军歌的任务交给我们,这是给我们的殊荣和奖赏。我们创作初稿后,军领导送交老前辈、著名音乐家晓河修改加工,经晓河作曲和词作家胡士平改词,正式定位《二十一集团军军歌》,现在已经在部队传唱。
如今,我们拂晓寻踪编委会的成员,都已垂垂老矣,即将陆续退出人生舞台(过程中,19位成员中,2人不幸去世,4人患重症卧床不起,4人老伴去世)。但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老部队又经历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原先组成的部队,有的撤销,有的改编,有的保留,并按照时代要求,扩展新的兵种,吸收新的血液,又一次经历着新的组合、交融的过程,但愿“拂晓精神”永存,代代相传。这就是我们要打响“拂晓”品牌的原因。愿拂晓精神代代相传,祝拂晓劲旅永远向前!
告别的话
各位读者,各位老战友:
《拂晓寻踪通讯》今天正式和大家说再见了。
“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时我们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有点生死离别的味道。我们编委会的15个成员和他们的家属(她们也先后地卷入这个小群体),从1998年起迄今的十个年头中,从写回忆录到编书、到出通讯,如果从文字成果来看,87期刊登的王倩莲同志(她写这篇文章时还不是编委)的文章《拂晓寻踪通讯办得好》和西安部分老战友写给二十一军党委和政治部的信,已经十分完整地为我们做了总结,只是有些地方对我们的评价可能过高,我们当之有愧。这里我们就不多说了。我们十分感谢大家这些年来对我们的支持、勉励和帮助。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时,长安城东的灞桥旁植有杨柳,送人离京,到此折一枝柳条相送,看着亲朋友好的身影,消失在尘埃中。想当年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他们都曾手执柳枝,吟唱着,渐行渐远,把亲情友情永远铭刻在心上。折柳成了离别的代名词。今天,杭州的白堤上,依然是间株杨柳间株桃,我们愿意折一枝柳条送给亲爱的战友们——应许多战友的要求,编辑印发《拂晓寻踪通讯》合订本,供战友们闲中翻阅。天南地北的阻隔,生老病死的必然,使战友们不可能经常一一见面,兴许你在翻开这一页页文字时,你会看到一张张熟悉的面庞,想起一桩桩往事,勾“故园情”,稍稍慰藉你的思念之情。
俗话说:抬头不见低头见。很多同志为失去这样一个交流信息的平台而惋惜。但是在信息化的时代,我们还有多种交流的方式。电话已是家家户户都有的通讯工具;在互联网上,可以发邮件,可以在QQ、微信等平台上聊天(文字的、声讯的、视频的)可以看得见人听得到声音还不要钱(不会吗?找你们的儿孙帮帮忙)。
更可喜的是:兰州军区兰州老战士大学主办的刊物《老战士天地》公开表示:“本杂志将会担当起《拂晓寻踪》继续完成的任务和职责,请《拂晓寻踪》的作者和读者积极配合、支持。”这个刊物的总编辑李敏杰也是我们的“拂晓战士”。此外,由兰州军区兰州老战士大学、西安老战士大学和兰州军区将军书画院支持创办的《中国老战士网》,已经开通(见本刊87期)其负责人曹骋也是我们的“拂晓战士”。(微信公众号《拂晓哨位》、今日头条号《拂晓哨位》、抖音号《拂晓哨位》、视频号《拂晓哨位》继续宣扬拂晓精神!)
我们《拂晓寻踪》早就期盼的接班人问题,现在在这样宽广的范围内解决了。我们在喜出望外之余将竭尽全力支持新的阵地。也希望《拂晓寻踪》的老作者、老读者,能像以往支持我们一样,支持他们!
借用苏东坡的名句,作为我们最后的祝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拂晓寻踪编委会
2008年1月20日
推荐阅读↓↓↓
?21集团军历任军长(有图有视频)
?21集团军历任政委,最新补正
?从21集团军到76集团军组建背后的故事
?祝贺!原21军的他升任第78集团军军长
?祝贺!他曾是21集团军的老兵,现升任宁夏军区司令员
?第76集团军历经的数次转隶、改编、移防
?21集团军——永不磨灭的番号
?21集团军告别视频《再见,群众路》
【拂晓寻踪】61师高炮团
?21集团军特种作战旅
?【拂晓寻踪】抹不去的记忆——184团改建特种大队的那些事儿
?【战友聚会】21军61师184团修武老战友集会
?【拂晓人物】刚刚履新国普网常务副总编的他,曾是21军“雪枫旅”的特战精兵
??雪枫特战旅超然视频!!!
【拂晓纪实】英雄的186团——读《一往无前》团史史料集有感
【拂晓纪实】李宝祥:62师炮兵团青年工作回顾
【拂晓人物】“兵二代”刘亚洲令人惊喜
【拂晓纪实】周纯麟将军:彭雪枫为啥决心要建骑兵团?
【拂晓纪实】一战士在老山前线的意外捕获,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
【拂晓寻踪】《热血》全集——建议收藏
【拂晓人物】黄朝耀:从10.19突击连连长到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会长
【拂晓寻踪】61师师直分队云南边境作战英雄谱
【拂晓寻踪】61师181团云南边境作战英雄谱
【拂晓寻踪】61师182团云南边境作战英雄谱(一等功个人与英模单位)
【拂晓寻踪】61师183团云南边境作战英雄谱(一等功)
【拂晓寻踪】61师炮兵团老山作战英雄谱(二等功以上)

21军老战友集结中↓↓↓

拂晓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