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赖声川的创意学(解读创意的神秘 -《赖声川的创意学》)

赖声川的创意学
赖声川,1954年10月25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中国台湾省剧作家、导演,表演工作坊、上剧场创始人。毕业于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曾任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院长、美国斯坦佛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

《赖声川的创意学》,这本书我看了一次,还打算再看一次。非常值得再读。这本书体现了作者自己对这个很难的主题:创意的探索。一直以来有很多的人试图探索创作到底是怎么来的。是天赋还是一个坚持和努力。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很有挑战的话题。赖声川的这本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做着在很多人眼里觉得无法去教的事情。

很多人看来,创意是一件神秘,不可能教的事情。作者在受到佛法的启示,体悟到”创意固然神秘,只要我们去了解它的过程,它的零件,就有可能掌握它,学习它”。

作者认为创意是看到新的可能性,在将这些可能性组合成作品的过程, 组合的过程也需要新的可能性。灵感是看到的那一个刹那。创意是小到看到一个基本创意点和一些不相关的事物用新的方法连结起来,大的创意可以看到庞大完整的作品。有很多人讲过自己的灵感是如何产生的。

作者讲的这点很重要,一般人认为的创意似乎是完全的创造一个从来没有的东西。实际上,创意是一个个灵感的点的组合,要看这个创意者如何把各个点之间如何地连结起来。最后出来的作品也许是完全新的视角,但是每个组成的部分却有可能都是已经存在的东西,只是由作者把他们衔接了起来,用自己的独特的解读方式和理解方式,以及诠释的方式。

作者也举了自己创作的例子,自己的一个作品《如梦之梦》的创作是如何把自己在法国的经历和后来在佛法研修的经历,以及后来有如何看了《西藏生死书》时候的体会。这个作品的创作把一些本来看似无关的事情全部都串联了起来。他们来自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在某个瞬间,左右的东西都进入了一个空间,他们之间的一切关系自然成理,互动全然合理,完成了一个创作的作品。

从中,作者总结出来两点:
1.我生命经验中的许多事情必须已经被储藏在某处。
2. 必须有一种机制被启动,知道在年来找这些事件,以及那些时间能够跟哪些事件串连在一起。
作者就此还给读者做了一些如何去操作的方法。有了实际的指导,创意不再是神秘的事情,而是可以去学习的东西。这个做法无疑是非常勇敢和实际的。

“在所有的艺术中,我们只是学徒,真正的大艺术是我们的人生” – 美国陶艺家理查兹 (M.C. Richards)作者用这句话开始了探索创意的智慧从何而来。创意的智慧来自人生的经验和人生智慧。也包含创意技巧和创意经验。
那么智慧是什么,从何而来?智慧是人心的一种状态,它的特质是深度的理解和透视。不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才会有智慧,智慧可以在任何人身上,木匠,和家庭主妇也是有他们的智慧。

真正的智慧是理解复杂性。它是对万物整体的辨识,超越学术。它来自生活的累积。

最有意思的是在第八章作者由佛法的三毒:贪嗔痴引发了创意三毒:自己的经验,习性,动机在运作不好的时候就成了为了毒。其中习性是典型的成也萧何败萧何。成功的创意来自生活的强烈的习性,正是有了这些习性,才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但是时间久了。也会因为这些习性成为失败的理由。

因此在创作中一定要去有意识地反省自己的习性背后的动机,不让经验,习性,动机变成呆滞,自动的状态,而是想法把他们转变成“三智慧”。
作者在后面的章节很详细地讲了“如何看”, 如何”去标签“,如何”进入无限创意王国”。其中渗透了作者的作为一个创作者的实际的经验和体会。非常有说服力。

也许是作者研究佛教的原因,作者的很多思想非常的有深度,作者结合了世界观去探索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关联。

“如是观”去展现事物的原貌,“因果观”去看见事物前因后果。那么如何看到事物的原貌呢?那就是当我们看事物的时候,不要着急的去下判断。因为下了判断,就很难看到事物的原貌了,判断就遮蔽了视线。不要着急的去说我们喜欢,不喜欢,无所谓。不要着急赋予价值,而是单纯地“看”。 

要想改变我们看的习性和机制,就要学会安静地向内观察。首先让心静下来,稳定情绪才有可能看到自己的心,看到判断机制在哪里。我们也要学会去审视自己的好恶如何形成以及其脉络。这些论述已经是用佛教的内观去讲创作了。作者深厚的佛学造诣让这本创意的书变成了对佛教教义的体悟。而只有到达这样的“空”的状态才可能进入真正的创作。

只有学会”放下”,才能看得到。只有学会放下概念,放下自己,才可能直接穿透事物,看到原貌。

要学会进入当下。体会当下的一刹那的奥秘和神秘,创意才可能发生。吉美钦哲波切说,所谓:活在当下的问题在于:什么是“当下”?当下是不散乱的,觉知的,不迷惑的。当下的那一刹那并非外在,而是一种心灵的状态。

在后面的章节,作者对于创作的方法做了具体的分析,如何寻找到构想的方式,如何去结构,如何去让”形式跟随在功能之后”。结构必须是作品内在的需求的具体表现。只有这样作品才可以站得起来。作者用自己毕生的创作经验去展示自己创作的过程和深刻体会。非常有实际的用途。不论是从事哪种创作活动。

非常喜欢作者在结尾章节的总结,“做你自己”。终究,创意的关键还是在于听从自己的心。我们生而具有不可思议的创意。要学习去开发它而不是荒废它。这才是我们活在这个世上的最完整的见证。

赖声川的创意学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