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报任安书原文( 《报任安书》| 每当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把这篇文章拿出来读读(附原文TXT) )

报任安书原文

“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勤不言苦,行其所知

今天正好读到“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想到司马迁其人。司马迁闻世的《史记》我并没有专门花时间去阅读。
 
但是每当在生活中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觉得稳食艰难的时候,我就会把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拿出来读读,就觉得自己还能坚持坚持。
 
说到《报任安书》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说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便有所印象。这句话便是出自《报任安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此封回信的目的是向友人解释为何自己无法向汉武帝求情,并引用了自身因为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遭受宫刑的先例,进一步申述自己遭受极刑,沉痛羞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先人评价此篇“沉雄激壮,如江海之气,横空上出,摩荡六虚”、“直抒胸臆,发挥又发挥,唯恐倾吐不尽,读之使人慷慨激烈,唏嘘欲绝,真是有大力量大文字。”
 
所以,如果有兴趣,一定要去看原文,原文不到3000字,阅读起来并不困难。
 
(公众号回复“报任安书”,即可获得原文及译文TXT)

司马迁的奇冤 奇辱 奇志

而思想境界不够的我,每每看此篇,只是为了在其文字的张力间,宽慰自己惨淡的现实,通过感受司马迁的精神苦难,告诉自己“看看人家,这才叫奇冤奇辱奇志,你这就叫惨?”。
 
首先,奇冤,“欲效忠竟受辱”。司马迁遭受宫刑只是因为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而且这还是汉武帝主动问的。
 
司马迁和李陵并无任何利益关联,平日里在朝中为官,也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一样,甚至没有在一起喝过酒。“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仅仅是从李陵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拼死效命的行动,客观地论述了李陵的功劳,想要堵塞那些攻击、诬陷李陵的言论。

没成想,被判了诬上的罪名。“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然而遭受此奇冤,司马迁还继续在朝为官。试想一下,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修身者,智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其次,奇辱,“诟莫大于宫刑”。因为家贫,没有钱赎罪,朋友不出面营救,皇帝的亲近大臣又不肯替他说一句话。只能“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以至于后来,司马迁“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一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一看见牢卒就恐惧喘息。
 
司马迁认为没有什么耻辱比遭受宫刑更严重,受过宫刑后获得余生的人至微至陋,社会地位是没法比类的。

甚至都没有人可以和他一同说话,“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
 
最后,奇志,意欲“文采表后世”。司马迁认为“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但是,他自己却“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没有为其牵挂以及牵挂的人。“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也想过死,但他认为他的死,不过“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之所以忍受着屈辱,“为乡党所笑”,苟且活下来,陷在污浊的监狱之中却不肯死,只是遗憾《史记》还未完成。
 
每当生活不那么美好的时候,读读《报任安书》,体验司马迁的精神苦痛和不屈抗争,都感觉自己还能撑撑。

(公众号回复“报任安书”,即可获得原文及译文TXT)

报任安书原文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