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荀子是什么学派(生死俱善,人道毕矣——荀子)

荀子是什么学派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荀子,名况,赵人孙氏,秦汉时期著作一般称其为“孙”,荀子著作也称“孙子”。这在《荀子》一书,屡见不鲜。后世所名荀子,实乃后起之说,误称之。

作为战国末年“百家争鸣”的受益者,荀子的思想集百家之大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由于荀子思想兼容并蓄、无所不包,所传门下弟子学术成就自是各异:韩非、李斯吸收荀子思想法家部分而入法家一脉;张苍、浮丘伯、公孙尼子、毛亨吸收荀子儒学部分而入儒家一脉。其中,韩非集法家之大成,又称“韩非子”;毛亨、浮丘伯传《诗》,自始皇帝“焚书坑儒”后,再传儒学;张苍校正《九章算术》,制定历法。其门下徒孙,对于西汉经济、儒学、科学发展,厥功至伟。

荀子一生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早年曾入燕国从事政治,反对燕王哙禅让劝说失败后,20余年,踪迹成谜。50岁而入“稷下学宫”,然对稷下诸子之事多有批评,曰:皆“非先王之法”。在齐,思想主张不得实施,于是离齐赴楚。五国灭齐之后,自楚返齐,在复办的稷下学宫中“最为老师”,“三为祭酒”,成为学宫领袖。齐襄王死,荀子在齐更不得志,继而接受秦国相邀,离齐赴秦。在秦,对秦政治、自然地理、人文风俗、军事面貌皆有考察。然其“力术止,义术行”重用儒士主张未被昭王采用,荀子失望,而回母国赵国。在赵,荀子与临武君曾在赵孝成王面前“议兵”,临武君不胜,孝成王和临武君曰“善”,虽然,赵王“卒不能用”,荀子只好离赵复回齐国。其时,齐襄王后当政,荀子冷言进谏,为其不喜,齐人多为谗言,荀子只能转而赴楚。楚此时国力虽不济,仍能灭掉鲁国,春申君以荀子为鲁地兰陵令。适楚不久,即有人在春申君面前进荀子谗言,荀子不得已离楚回赵。此次入赵,荀子得到相当高的礼遇,赵王任其为“上卿”或“上客”。闻此消息,春申君后悔,一再坚请,荀子复为为兰陵令。春申君卒后,荀子在楚失去政治依靠,废官居家,“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荀子的思想,见诸于《荀子》一书。按《汉书·艺文志》记载,《荀子》一书原有三十三篇,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为其弟子所论,绝大部分篇幅均由荀子本人所写。作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集大成者,荀子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兼收法家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同时,荀子同屈原一起,被尊为“辞赋之祖”。

由于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对子思、孟轲一派的批评,以及荀孟学说在某些观点和认识上的差异,导致荀子的学派属性一直有所争议。南宋之后,理学大昌,在社会“崇孟抑荀”大势之下,荀子之学自是被打入冷宫,跌落幽冥。此时荀孟之争,乃是儒学正统之争。建国之后,关于荀子之学是否儒家之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派属性之争。关于荀子学派属性,建国之后,产生四种论点:其一,“儒家说”,该派认为无论荀孟观点差异多大,若其核心思想一致,就应归为一家;“黄老说”,黄老说出现较晚,1993年首次由赵吉惠先生提出。荀子与黄老之渊源,参照历史,并非新鲜事儿;“法家说”,盛于文化大运动年代,其时“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荀子之学归为“法家”一脉,几成定论;“自成一家说”,也即跳出传统思想学派划分,将其思想专称为“荀学”。当然,除此四种主要论点之外,关于荀子学派属性还有各种其他说法,譬如“杂家”一说。“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吕氏春秋》和《淮南子》是此派代表作。等等,在此不一一例举。就我个人看来,我比较认同第一种论点,考之荀子毕生经历、兼其学术著作而看,归为儒家一脉,最为恰当不过。与其说荀子之学非儒家思想,毋宁说荀子之学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次批判性继承和创新。

荀子的思想大略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一者,“天道自然”(天行有常);二者,“名分使群”(礼义);三者,“性伪之分”(性恶论、化性起伪);四者,“天人相分”;五者,“天官薄类”、“心有征知”(认识论)。与孔子重“仁”,孟子取“义”相比,荀子思想则多“隆礼重法”,意在规范社会上人们的行为。具体而言,荀子思想重于实践,强调人为努力,反对神秘主义,重视社会秩序,具有现实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

“性伪之分”下荀子所主张的“性恶论”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所以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与孟子的“性善论”刚好相反,但他也同意,人人都能成为圣人,只要“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改造具有决定性作用。“性恶论”的意义在于它给现实社会中的礼乐教化对于更改人性之恶、引导社会规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其限制则在于否认了人的道德先验性,圣人治礼作乐的“化性起伪”的教化行为失去了坚实的存有论根据,使人成为宗法等级社会的奴隶。由“性恶论”引出的“隆礼重法”思想强调社会等级之分,如果说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等级秩序的思想,那么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则向前推进一大步,主张建立更严格的封建制度。其弟子韩非、李斯则在此思想的影响下,对其做了更深层次发挥,法家思想主张弱民强国,对社会实行更强更全面的控制,其实这是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化。荀子的这部分思想后续则发展为“帝王之术”。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这在任何时代、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新鲜。关键在于,这种控制能否实现社会各方利益分配均衡,从而达到建设和谐社会。对于当前转型时期之中国,措施实施是否恰当,尤为重要。以人为本,胜在千年。

总的说来,荀子的思想虽取自百家,但主要是儒法杂糅,与儒家、法家主流思想多有矛盾冲突之处。因而,正统儒家视其为异端,法家之门亦不得入。无怪乎,上下两千多年来,荀子之学始终处于批判、角落之中。

本文仅对荀子“性恶论”做一点阐述,荀子的思想之精华也不仅仅只在于此,更多的有待读者们去发现、去思索、去体会。

读书难难在融会贯通,校书难难在细致入微,评书亦难难在总括思想,得乎吾道矣!

—The End—
1

▲ 密码:465s

PS:本社所有书籍仅适配多看阅读APP,长按上方二维码,输入密码即可下载。制作的书籍仅供个人排版参考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喜欢本书,还请购买正版。任何对本书的修改、加工、传播,请自负法律后果。另,号内图书文本均来自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及出版社所有。若有侵权,请致信联系鄙人,鄙人收到通知后将及时删除相关内容。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公众号原创文章均已注明,欢迎分享,转载!
喜欢的话,还请稍稍动手,支持作者?!谢谢!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