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修”与“脩”

“修”是形声字,从彡( shān),攸( yōu)声。本义:修饰,装饰。
“脩”是形声字,从肉,攸( yōu)声。本义:干肉。引申义:酬金。
《说文》:“修,饰也。”
《说文》:“脩,脯也。”
“修”和“脩”虽然在造字之初是意义和用法都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但自春秋时期以来就已经通用了。例如,《楚辞·离骚》:“恐脩名之不立。”《补注》:“脩与修同,古书通用。”——引自《古字通假会典》。现在,“脩”是“修”的繁体字。
“修”和“脩”的字形从甲骨文至楷书没有变化。现代简化字形都采用“修”的字形。
屈原《九歌》:“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修”是装饰之义。
汉代贾谊《过秦论》:“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是修整之义。
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修”是兴建之义。
《国语·晋语》:“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修”是学习之义。
《三国志·诸葛亮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修”是整治之义。
《北史·序传》:“始末修撰,凡十六载。”“修”是编写之义。
《韩非子·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修”是遵循之义。
曹植《洛神赋》:“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修”是修长之义。
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修”是高大之义。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东家包我个月,有几两银子束修。”“修”通“脩”,束修即给老师的酬金。
《周礼·大宰》:“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脩。”“脩”通“馐”,是美味之义。
公元前206年,秦朝被楚汉推翻后,项羽依仗强大的兵力,迫使占领秦都的刘邦退出咸阳,并称西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让他统治偏远的汉中(今陕西南部)和巴蜀(今四川)地区。同时,项羽让秦军的降将把守关中,防止刘邦再次进入中原。刘邦兵力不如项羽强大,只得忍气吞声。在去汉中的路上,他采用张良的计策,将长达好几百里的栈道全部烧掉,以示再无回中原之心,从而使项羽对其不再戒备。同年八月,有人起兵反叛项羽。刘邦认为这是进入中原的好时机。韩信献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建议派人去重修栈道以迷惑敌方,得到刘邦采纳,并开始修复栈道。守卫关中的大将章邯讥笑刘邦不知要何年何月才能修完,实在愚蠢至极。韩信暗地为攻打陈仓积极地作准备。不久,韩信迅速出兵,攻占陈仓,打通了进攻中原的通道。借道于陈仓,刘邦军队很快攻打并占领了关中,为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常用词语:修理、修行、修长、修辞、修改、修好、修剪、修建、修理、修炼、修身慎行、进德修业、修身立节、不修边幅、文修武备、茂林修竹等等。
请欣赏书法作品:《修身洁行》
撰文:曹善华
书法作品及范字书写图片提供:曹善华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