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在海淀住了20年,为什么我最终也没成为一名传说中的“海淀妈”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为了论证的严谨性,我特意百度了下“海淀妈”这个词:
“海淀妈,网络流行语,指的是生活在北京海定区,身心精力都是在孩子的教育上,为孩子付出所有的女性群体。努力鸡娃是这个群体的根本特征。”
有人问:“海淀妈”这个群体到底存在吗?
存在的。
人数多吗?
不好量化。
从根本上讲,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是产生历代“海淀妈”的土壤。
那么,我国自古以来优质教育资源充裕过没有?
没有。
其实孟子他妈就是一名典型的海淀妈。为了孩子的教育三搬其家。这跟搬来搬去想在海淀区买一个高端学区房没本质区别,但孟母的教育智慧又绝不止100个海淀妈。
我也曾妄想成为一名标准的“海淀妈”
来!下面听我讲故事。
2000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家搬来海淀,那时,珠心算和奥数在全国一线城市火得一塌糊涂,北京自然毫不例外。学珠心算的群体在幼儿园,学奥数的群体被小学生包了。
我的女儿钱小雅正好在这时候出生。
我那时候也像个标准的海淀妈一样,鸡血满满,摩拳擦掌地想加入鸡娃大军。
钱小雅三岁,义不容辞地给她报了珠心算。结果大获全胜,她是幼儿园里学得最好的娃之一,被老师带着各处表演,连我这个平凡妈妈也跟着沾光,还被央视记者专访了一通。等钱小雅上小学了,先看这篇文章
一个非典型海淀妈妈用事实告诉您:再牛的海淀六小强,抵不过一个好好的家
看完,咱接着说钱小雅5年级开始上奥数的情景。
孩子学第一期奥数时,那当然是个普通班,班里孩子的程度参差不齐,父母跟着听课,我算是去的勤快的,很少在教室看到家长,娃来时送到,娃走时接。家长多是这样的。
这一期上完,钱小雅考上了这个大机构的区域尖子班。那时我在杂志社的工作越来越忙,很少去新教学点跟着听课了。可是有一天,我接娃去的早,透过教室后窗户往里一看——
我的妈呀!惊得我脖子一缩,连吸三口凉气:教室后三排,整齐划一地坐满了聚精会神、腰背挺直、两眼放光的爹妈们(主要是妈妈),她们左手握书,右手握笔,与前面同样状态的孩子彼此呼应。看见这一幕,我的自卑感突突蹿升:跟这些妈妈比,我连个妈妈学渣都不是。
我忽然感觉我这样对不起孩子,下一次周末上课,我果断地加入这个真正的海淀妈妈的队伍。
深入敌后才知道,表面上不显山露水的背面居然是这样的红海:
有的孩子一周在三个机构上奥数;有的孩子是一对一辅导+上大课;大部分是家长跟着孩子听,回家再盯着孩子讲一遍;更多的家长带着录音笔去听课,回家挤时间再给孩子放一遍。每一位妈妈都资讯爆棚,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似乎已经握在妈妈的手心。
重点来了!端坐在教室里认真听了几次课后,我发现自己很不中用,别说让我回家给娃讲,我自己就听得稀里糊涂,似懂非懂。
于是,我认定我自己根本配不上“海淀妈”这个光荣称号。行,你们来吧,我走了。
第三个学期开始,钱小雅考上机构的市级尖子班,这一回,咱算彻底见识了大名鼎鼎的海淀黄庄——各大培训机构的总部所在地。
当时,钱小雅是在某大机构的市级尖子班B班上课,比他们更聪明的小孩在A班。
那时候,我带着快上小学的钱小能一块儿去接她放学。有时去早了,我就在她教室里听一会儿。
天呀!一听我才知道,那个高高瘦瘦和气斯文毕业于北大数学系的奥数老师他根本不讲题啊!左手一比,右手一比,一看小孩们大部分心灵神会,这题就过了。那些孩子们,几乎人人都是两眼灼灼、天资聪颖,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那种。我在那里坐着就像听天书一样。听了几次再也不听了。
这时候我忽然想起一个重要事情,这个班怎么没看见一个钱小雅原来奥数班的同学,那些被真正的海淀妈妈们领着一周上很多次奥数班刷题班的孩子哪里去了?是不是在更厉害的A班?
这个念头一起来,我就到隔壁的A班去看。没有!C班D班只见到一个。
这个发现使我在家庭教育方面大大开了一窍:
学习成绩和付出时间不成正比,和学习内驱力成正比!
如果家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密不透风,会严重挤压孩子宝贵的自主空间,孩子难以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当课程难度和孩子当下的能力状态不匹配,就会损伤孩子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长期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和期待,不利于孩子的大脑活动效率。(脑神经学家已经证实:“对于长期处于压力状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大脑里充斥着激素,这些激素会弱化大脑的高级功能,也会遏制孩子的情绪反应。”)这样下去,不管你是海淀妈还是顺义妈,你的孩子将慢慢失去学习内驱力,对各方面的学习都会缺乏兴趣。
我进一步发现,学习,或者艺术,只要不是孩子愿意或者主动参与的,不是孩子自动自发的选择,而只是家长本人的规划和布局,孩子就不会生发出持久的动力。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孩子找不到发自心底的自信,他就不会有迎接挑战的勇气。钱小雅不是很聪明的孩子,她为何总是有挑战奥数的勇气,因为学习奥数是她自己的选择。
不久之后的几个月,当钱小雅被所谓的海淀六小强提前录取之后,我更看见一个真正的“海淀妈”的鸡血悲剧,我在这篇文章里写得非常详细——
那个连跳两级的小孩目前怎样了?
在积累了12年的教育实践后,我开始明白:
海淀黄庄式的培训根本不是教育!
教训一再告诉我们,任何时代都不能对孩子进行高强度的规划和管理,而需要把精力放在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上面。内驱力十足的孩子,无论在哪个学校,一旦找到方向就能起飞。你看这些人的父母,有没有对孩子进行规划和布局:
这13个创业成功人士里,居然有12个家庭教育背景是一致的
而这个工作比所谓的海淀妈妈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更多的思考,更高级的智慧。
你们难道没有发现,想当海淀妈的人越来越少了
不断有媒体喧嚣,教育越来越激烈,内卷越来越严重。我想说,翻开历史看一看,在中国,教育竞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我们曾经那么穷,又人口那么多,教育资源又那么有限。
可我近几年非常欣喜地看见,通过教育书籍和优秀教育理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通过长期的学习和思考看透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智慧渐渐增强,拒绝绑架,勇敢地从那个剧场效应里撤出,回到健康的教育轨道上,我们的孩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自由和解放。
比如,前几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说,“挣扎了两年,我承认我当不了海淀妈”。本来这篇文章是仰慕海淀妈的,可是下面两个点赞最多的留言是:
这位曾作为海淀黄庄培训过数学的老师说:“但作为母亲,我不想鸡娃,而是更愿意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我倒是觉得孩子的社会性发展特别重要,在未来的社会,人能够区别于人工智能的独特性会更稀缺。”
后面有更明智的家长说:“海淀妈们倾尽全力投入在孩子身上,这个孩子读清北读剑桥牛津,长大后再做一个更优秀的海淀妈。合着我们小时候努力学习就是为了将来生孩子鸡娃做准备的啊。想到这一点,我就绝对不做海淀妈。教育是全家的事,但学习绝对是孩子自己的事。”
你看,越来越多的家长明白: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人的事业。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提升自己,想办法,动脑子,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生命价值,让力量自然生长。就像这位家长——
我是如何成为第一名的
我在《唤醒孩子的内驱力》这本书里强调多次,教育是一个不动声色、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家长长期的影响和浸润,需要远离喧嚣,用心付出,需要长期积淀,需要合理的期待和等待,绝不能把孩子当成泥人想怎么塑造就怎么塑造,想怎么操控就怎么操控。人才,是他们自己“生长”出来的,我们不过是给他们提供土壤、空气、阳光和水分而已,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按照自然规律,以其独特的方式生长,将来,很可能既幸福,又有出息。
透过文字,照见一个更加美好的自己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