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吕荣辰:?故乡 | 宁古塔作家网

故 乡
文 / 吕荣辰
往事如烟,在慢慢飘散;往事的河,如流水潺潺。但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却永驻我心田。我在家乡长到22岁时,就当兵离开了家乡。到今天,离开家乡快五十年了,家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及街巷阡陌都己深刻在我的心海里。让我感到是那样的熟悉、亲切。家乡并不富庶,也不繁华,她只不过是千里华北大平原上千万个自然村庄的一隅。但在故乡,留有我童年的天真、颃皮和梦想,也有我对家乡风土人情的怀念和向往。岁月的变迁与磨难,外乡的风俗与侵染,也并沒把我思乡的情感点滴削减。倒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怀旧的心情也日见增长。我怀念故乡,梦想故乡,外乡与故乡哪个更好?哪个更强?我不好回答。只能说,外乡承载着我的梦想;家乡则是我心中快乐的天堂,多少年了,家乡变沒变模样?南纪城村就是故乡的名字,村子依青阳山而建。青阳山严格说来只是村西边上一条长不过五里,东西宽不过二里的丘岭。山上土地贫瘠,大小卵石遍地,种地不长粮,栽树难乘凉,白瞎了一块好地面。但是,青阳山却在老辈人的口口相传中有着一个不知真假的古老的传说。因此,人们对青阳山就有了一种敬畏和爱恋。它就像家乡的一个名片,己经把它深深地刻印在了人们的心海中。青阳山虽为丘岭,但它却在方圆百里突兀在家乡的村边上,成为了家乡区别于邻村的一大景观。至于为什么叫青阳山,我想,也许是平原人沒有见过山,却崇尚山的雄伟、高大,怀着对山的祟敬,眷恋,才起了这么个美丽的名字吧。

相传,古时候的青阳山上长滿了合抱粗的参天松柏,郁郁葱葱,且与县府不到六里,于是县府也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随起名:松阳县。如今,县里还建了松阳广场,成为县里的一个休闲娱乐场所。家乡人囗众多,一个自然村近四千人口,人均耕地才一亩多一点,由于地少人多,多少年来,靠这点耕地生活,生活确很不易。宁肯穷着住,也不出去外面闯。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温饱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家家都很穷,饿不着,也富不了。受自然条件限制,人们只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无奈生活。熬了一代又一代,代代无奈又无奈。家乡的命运,人们的命运,不论怎样挣扎,也始终摆脱不了贫穷二字。记忆中的家乡并不遥远。村风古朴,村民憨厚,永远传承着千百年来的一些老旧传统,其中守家就是比较突出的一大特点。我在东北当兵、生活了近五十年,东北的地方也去过不少,东北人除了分配到东北工作或部队集体转业的部队官兵外,大都是在建国前从关里逃荒过来的人。我当兵时曾去阿荣旗、嫩江的部队农场待了两年。哪里的地面很宽广,都是亿万年来不曾开垦的处女地,土壤是黑灰色的腐植土,土地肥沃。在那里种土豆,大豆,小麦等各种疏菜或农作物,都不用施肥,庄稼也照样丰收。坐火车路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时,沿铁路两旁一闪而过的窗外,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万亩稻田、玉米和高粱。在阿荣旗,嫩江那里散落的村屯,基本上也都是那些解放前和五六十年代初期从关里逃荒过来的。逃荒时几家亲戚凑在一起居住,为了不忘祖籍,就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叫做山东屯、河南屯、或山西屯的。但是,就沒听到或见到有河北屯的。正是河北人有守家的这个守旧传统,才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视野。在家穷着住,也不出去外面闯。现在也是这样,家乡的年轻人也极少有到外地打工的。你说外边的世界很精彩,他会说,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可见,家乡人的观念也是很难改变的。虽然身在外边,但是,心还时时还留在家乡。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就要过去了,这心却永远也收不回来,哪怕是一天两天,或哪怕是一瞬间也好,都不曾离开家乡。也许是怀旧,也许是留恋,家再远,也在心里,家再穷,想想也甜。家乡应该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传承的古老村庄。记得小时候村民在村的北边挖土建房时,常常会挖到一些古建筑遗留下来的残砖旧瓦。父亲也曾在自家新盖不久的院子里挖冬儲菜窖时,在距地面三米多深的土层中挖出个样子很古老的泥罐来。我们家还把这个小泥罐当作一件家具装米面用了很多年。从泥罐的古老样式和埋藏的深度推断,结合那些残砖旧瓦来看,村子的历史一定不下于千年了。村民大都以吕姓为主,传说吕姓先民是六百年前从山西洪桐县迁移过来的。而在先民迁移过来之前,这里也早就有人们居住了数百年。那些残旧瓦以及小泥罐可能就是他们生活的证据和痕迹。大道沟也是可以证明村子千年传承的历史证据,小时候打猪草就常在那里走过。大道沟有一丈多宽,确实比地面低了有一尺多深,依稀记得它北起北纪城村南,而再往北延长多远,因年龄尚小,也没往北走过或看过。从北纪城村南经过本村村东一直顺延经过义合庄再到后塔底村,总长大概有十几里长。俗话讲:百年的媳妇熬成婆,千年的大道走成河。在我童年的记忆中,义合庄村北,大道沟有很长一段道沟还形成了一条水深齐膝的小河,河中小魚小虾游来游去,夏天一场大雨过后,偶而还能抓到尺把长的大鲤鱼。我之所以对大道沟记忆尤新,是因为小时候随母亲走亲戚去姥姥家,这是一条必经之路。现在,那些跟我年龄相仿的50后、60后、或70后可能还依然知道大道沟这个熟悉的名字。大道沟,顾名思义,也是一个因路而成沟的名字。可想而知,一条村边大道就能走出成一条沟来,这得需要多少年代的马踏车辗啊。它久远的历史不也佐证了南纪城村历史的悠久吗?

据我根据本村的历史遗存推断,南纪城村应该是在唐宋时期或更早一些的年代中建立或开始有先民居住的。现在的学校就是由原来南纪城村上的一个寺院改建而成的。这个寺院应该是隋唐或唐宋时期所建,因为在隋未唐初时随着皇室对佛教的重视和推广,寺院的建造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极像现代社会一样,社会上流行什么,人们就跟风喜欢什么。所以,南纪城村的这个寺院也应该是和正定府的大佛寺同时代所建造的产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寺院还留有四幢古式寺庙房舍。正殿房内有一个三四米高的立式石佛,历史原因,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兵荒马乱,寺院里的僧众早己不复存在。寺院也不知闲置了多少年后,村里就将这个寺院改成了南纪城村小学。寺院的那个一米多高的大铁钟原先就在学校的门口放着,后来就可能给当废铁卖钱了,那个大石佛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打倒,砸碎了。经过多次改建和修整,南纪城村小学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到寺院的模样和痕迹了。上世界六十年代初期,在青阳山下修水渠时还曾在两米多深的土层中挖到过一个尺把高的小铜佛像,后转辗反复,最后这个小铜佛被收在了正定大佛寺内收藏展览。我小时候就是在南纪城村由寺院改建的小学里的正殿房内读书学习过的。我个子高,课桌被排在了最后一排,而我的课桌就紧挨着大石佛。大家知道,所有佛像的脑门上都有一个明显标致一一疙瘩。而我的的脑门上也和石佛脑门相同位置的地方,也长有与石佛一样的一个疙瘩,为此,小同学还给我起了外号:疙瘩。至今,这个疙瘩还在脑门上长着。所以,我对小时候的这些事都记忆尤新。南纪城村这个名字,也无老辈人口传或文字记载的的任何可查的信息,究竞是什么意义?我不得而知。象我们村周围的几个邻村的名字一样,三圣院、白马岗、义和庄、东木佛、西木佛,想想,哪个名字不值的推敲或让人畅想?还有青阳山,渭水河,多少年来,它一直是村民口囗相传的一个不知真假的传说。有故事的名子一定历史久远,历史久远的名子也一定传承着历史的脉博和思想。家乡的父老之所以守家守业就是这种思想的传承和延续。正是这种传承延续才造就了家乡父老的憨厚本分的思想性格,也束缚了人们观念的解放。想家是盼家变,五十年了,家乡还么穷吗?18年秋,我在短暂的回家日子里,利用闲暇之余,也转了转看了看昔日的街坊巷弄,亲眼目睹和感受到了这五十年来家乡的一些可喜变化。穷则思变,家乡的父老乡亲从来也没向命运低过头。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家乡的亲人们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人们的观念也悄悄发生着变化和进步。尤其是村里的年轻人的变化,走出去的,能把外面世界先进的创业经验带回家乡,自主创业。守家的也能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创办适合当地条件和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例如人们在青阳山上就办起了50多家石材加工厂,生产的石材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有的还出口到国外。大庆新潮石材市场也进驻了两家老家来的石材销售门市。另外还有20多家罐头加工厂,把当地生产的苹果,鸭梨,桃子进行深加工,既解决了当地果农产品外销困难局面,又为果农增加了了收入,防止出现丰收不收入的怪圈。还有蘑菇大棚,反季蔬菜种植也都初具规模。一些小型加工厂也开起了不少,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村里开设了集市交易市场,人们不用再像从前那样买个针头线脑的也要跑十里路去县城里买,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以前村里的街道下雨时泥泞难行,现在进行了水泥地面硬化。依靠村边的京昆高速公路优势,与县城和石家庄的公路也连接了起来,方便了人们的出行。金源小区的十几幢居民楼拔地而起,率先成为县里新农村模范村。全村年经济总收入达到了6000多万元,人均收入也达到了三千多元。以前,村民做饭、取暖都是用老式烧煤灶,一到冬天,由于气压低,不利于烟气飘散和挥发,十天就有七八天产生重雾天气。空气污染很严重,从三四年前开始,村里的所有家庭全部实现煤改气做饭或取暖。困扰了村里多年的空气污染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以村里的十字街为中心,村委会办公室也临街而建,这里就成了全村所有活动的中心场所。村里的集市每月逢四、九开市,开市时邻近几个村的小商贩都会不约而同地带来各种日用百货,瓜果蔬菜,米面粮豆。原先临街居住的村民,也把自己的临街住房改造成了各种店铺。炸油条的,做饸饹面的,打缸炉烧饼的,卖鸡鸭鱼肉的,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一条二百多米的老旧街道也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焕发了青春,成了南纪城村现今最繁华、最让人眼馋和羡慕的黄金地儿。很多人不出家门就做起了生意,由农民摇身一变,竞也成了商人。虽然都是自己家中自产自销的物品,也能在农闲或冬闲时赚个零花钱,总比沒事整天闲在家里要好的多。村里的变化才刚刚开始,村里的领导也并末滿足这个变化。他们正在为本村的经济发展前景进行着不断探索和规划。我相信,家乡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村民的生活也会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看到这种变化,让我这个在外漂泊了半生的游子,从心里也为村民的幸福生活而默默祝福。 愿我的家乡越变越好,愿家乡的父亲乡亲,家家事业发达,顺风顺水,幸福美滿。千年古村南纪城隋唐子民有遗风青阳山下建寺院人去寺废卖大钟立式石佛文革毀遗存历史皆成空时代变迁无定数难抵改革大潮风观念随着时代变村民也有致富梦小康目标是希望 家乡未来定繁荣

诗人简介:
吕荣辰,男,汉族,1950年生,中共党员,河北省灵寿县人,现居大庆市龙凤区。1971年入伍,78年转业到大庆石化公司炼油厂工作,2000年买断工龄。
喜好文学,偶尔写一小块文字自我娱乐。八年的军旅生涯,从农村到军营,眼界开阔。在中苏交恶的特殊年代里有幸参军入伍戍边锻炼了自己的意志,成为自己一生的精神财富。
生 活 多 彩
鮮 花 无 限
笑 对 困 境
人 生 豪 迈
往期作品欣赏
吕荣辰原创作品文集

欢迎关注《宁古塔作家网》
顾 问:田永元耕 夫 高万红 许 君
主编团队成员 :朱文光于百成李延民高万红 金美丽 金波总编 :金 波
摄影师 :张立宏
《宁古塔作家》和《宁古塔作家网》是国内线上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平台,长期征稿,推荐优秀作家、诗人!是文联和作家协会的重要网络平台。
1、投稿信箱Jinbo1974@163.com(金波总编)或发在金波的微信里。
总编金波微信号:b13945316144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请在邮件或文稿主题处注明“独家授权宁古塔作家网开通原创”(不同意者,请勿投稿)。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2、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以上文字为本文作者原创授权刊发。插图来自网络,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
稿费打赏20元以上,(不包括20元)开始给作者发放稿费.赞赏费用的百分之四十作为作者稿费。百分之六十作为平台运转和发展。一周结算一次赞赏,故作品在平台发布后两周发放稿费,后续稿费由于无法统计,所以不发放。
主编金波在这里期待您的佳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