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中国机长》:总在沸点前遭遇一盆冷水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501篇文章
很喜欢的一首歌,节日快乐。
头图基于CC0协议引用。
(一)
人的失望往往源于期待。
可怎么会没有期待呢?面对川航3U8633迫降成都的“神话故事”,任何一个了解事件粗略经过的人都会感叹,川航机长刘传建所面临的险情,丝毫不逊于双发停车的萨利机长。
在海拔9000米的高度,飞机风档玻璃突然爆裂,副驾一度被气压吸出驾驶室半个身子,机长瞬间遭遇强风,低温,失压,缺氧,剧烈震荡,整架飞机急速下坠的一系列连锁险境,但机长刘传建却完成了这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飞机平稳降落在成都机场。
这是世界级的航空险情,川航8633机组完成了世界级的迫降。
何况导演还是刘伟强。
毕竟《无间道》珠玉在前,纵然刘伟强近年来拍了很多烂片,但当刘伟强这个名字撞上《中国机长》这样的题材,你很难不在内心燃起浓烈的佳片期许。
他该不会辜负这千载难逢的好题材吧?
终于熬到影片结束,超超心里落了一个遗憾的答案。
《中国机长》在我看来,实在是辜负了刘传建机长神一样的操作,实在是辜负了那么难得,那么富有电影感的一段中国好故事。
故事太单薄了,人物也太单薄了,超超不客气地说,整部电影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内心戏都没有。节奏太凌乱松散了,简直像临时熬夜赶档期拼凑剪出来的。
《中国机长》这部电影看完,说真的你感受不到刘传建机长处理众多棘手且要命的问题时,那种如履薄冰,矛盾纠结的内心冲突(央视采访中,刘传建反复表达过自己当时心中的那种纠结和不安)。
他面临的不仅仅是风挡破碎、缺氧、低温,还有飞机众多功能失控的局面,他的每一项操作,都可能将飞机的状态引导至毁灭,他要做什么选择,他要规避什么错误,他做对了什么?
这些,你通通都感受不到。
你能感受到的只有机长牛逼的意志力。就是那种我们熟悉的杠杠牛逼的感觉,而机长也相信自己是最牛逼的,然后就十分牛逼地控制住了整架飞机。
然后就腾云驾雾地牛逼,然后就不惧风暴雷电地牛逼,然后就不care机油超重地牛逼,然后就牛逼地降落了,就完了。
你并不知道,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死考验,而且是整架飞机100多条人命的生死关头,一名驾驶过轰炸机的,执飞经验十分丰富的老机长,在9000米高空上,面对风档玻璃突然破裂、缺氧、零下40°低温剧烈震动的机舱环境,他是如何在纠结、矛盾中做出正确选择的。
而《萨利机长》则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在空管部门质疑机长水面迫降的决定后,在听证会上,一步步还原、证明了萨利机长当时的操作和决策是正确,且是唯一拯救旅客性命的方式。
《中国机长》实在配不上刘传建机长的“伟大”操作。
(二)
《中国机长》是一锅本该煮沸的靓汤,但可惜,每每沸点将至,你都能如期遭遇一盆冷水。
随便举个例子:
电影中,8633风档玻璃破碎之后,地面航空管制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紧张的调度,这一段拍的节凑非常紧,观众情绪也在紧张、激动之余缓缓升温。
然后,猝不及防地,在民航和空军联手为事故航班8633紧急调整空域管制时,一盆冷水及时地在沸点来临前泼下来了。
在一系列紧张的航空管制和调度命令之前,电影非常非常突兀地加进了一连串“毫无必要”的镜头:
一群因航班延误的旅客,围堵在机场服务台周围,大声质疑着为何自己的航班延误,而一群同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机场服务人员,则不停地跟焦急的旅客解释:“这个我们还需要客服再次确认一下”,“请您稍等一下,有进一步的消息我们会及时公布的”……
???
真的,本来已经酝酿到位的情绪,一下子就出戏了……
类似的“在沸点来临前猛泼一盆冷水”的处理,《中国机长》这部电影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电影中,客舱已经失压,行李箱和氧气面罩纷纷落下,乘客一片鬼哭狼嚎之态,为了表现乘客的反应,突然就响起了这么一个声音:
“是不是真出事儿了”?
真的令人非常出戏!
尼玛飞机都抖成那个德行了,不戴氧气面罩都呼吸困难了,你作为个乘客来这么一句台词,生怕观众还没有出戏是吧?哪怕你换成“到底出什么事了?”也行啊。
如果说前半部分至少中规中矩地还原了真实的机组日常,《中国机长》的后半部分,实在过于冗余拖沓,不客气地说,有“凑时间”之嫌。
电影的后半程,整个节奏变得凌乱、松散,像驾校新手开一辆马上散架的大修车在山道上比赛,本该是紧张的漂移过弯,硬生生被拖成了坡起练习。
豆瓣上有位网友写了篇评论,题目起的特别好:
“就像一个半天打不出来的喷嚏”。
(三)
这一次,刘伟强用了《萨利机长》的特效团队,客观评价,《中国机长》的特效的确是一流水平,但特效毕竟只是一部片子的“妆容”。
论骨肉,真就别跟《萨利机长》比了吧?至少在我心里,两部片子真不是一个水准的。
情节和故事的单薄,导致整部电影有冲突,有惊险,有画面,但缺乏张力,更经不起回味。
经典电影总是令人回味无穷,一帧画面,一个表情,一句对白,都可以成为流传日久的“共同观感回忆”,但至少对我而言,《中国机长》是一部禁不起回味的电影,它太平了。
导演甚至为了增加飞机遭遇的危险状况,而刻意编造了一段飞机穿越雷暴的情景。
原型故事还不够极端凶险吗?穿越雷暴的情节,本就隐隐约约地透着《中国机长》这部片子的不自信。
且这一段的剪辑,依然是令人惆怅的。
电影给了一组十分十分漫长的,飞机穿越雷暴云层的镜头,中间穿插着塔台、民航指挥部门、军方,以及各个配角的表情,抱歉超超没有计时(个人感觉有接近3分钟),说真的,这段漫长的“恐怖描写”,看的我十分不耐烦,它又是一盆冷水。
恐惧不是灾难本身,而是面对灾难降临,人心所经历的种种波澜。
比“硬加”的雷暴桥段更硬的,是关晓彤那一支分线故事“硬融”。
除了全程瞪着大眼睛试图表现“惊恐”感,然后抱着一个记录本随着飞机的降落在机场旁边的山坡上狂奔……
我现在也想不出来,为什么刘伟强非要加这么一个角色进来?
完完全全把关晓彤这一条线整个砍掉,也丝毫不影响《中国机长》这部电影所讲述的故事。
相反,还可能令整部电影显得更紧凑,更紧张了。
《中国机长》整部电影看下来,分配给乘客的镜头并不少,但你会发现,从祭奠牺牲战友的老战士,到商务舱颐指气使的暴发户,从抱着哥哥骨灰盒的弟弟,再到贪便宜多顺走两袋榨菜的小市民,一个打动你的乘客故事都没有。
导演给了堪称慷慨的画面和分镜,但可惜的是,所有的乘客,都只落得一个单薄的、脸谱化的“路人甲”记忆,观众情绪毫无代入感。
更别提影片后半程的强行煽情,漫长冗余的乘客感激画面,以及副机长眼睛都快瞎了还坚持低级撩妹笔芯(更可笑的是受伤最重的他全程连个医护人员的影子都没看到,那么一大堆救护车跑过来似乎都为了凑场子的)。
我想说的是,这样牛逼的题材面前,尤其观众早已知道结局甚至大概情节的时候,仅仅是呈现灾难是不够的。
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灾难本身,而是面对灾难时,人身上所显现的人性——无论是懦弱的,还是自私的,无论是善良的,还是卑劣的,这些人性的折射面,才引人入胜,打动人、感染人。
当然,《中国机长》也并不是《逐梦演艺圈》那样绝对意义上的“烂片”,否则我根本不想去讨论它。
但它绝对称不上一部好片,更令人遗憾的是,它浪费了一个本来可以沉淀为经典的好故事。
它本来应该拍的更好,它也值得一部经典电影的演绎和传说,但非常可惜的是,我们错过了。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你还可以读】
年薪170万的征婚帖面前,我们都成了同一副面孔
宁愿月薪1万招新人,却不愿给月薪5千的老员工涨薪
“闭眼买房,睁眼数钱”的时代要过去了吗?
当大学生也开始举起“政治报复”的猎枪
【作者简介】
慧超,前媒体人、资深品牌公关顾问
已出版《这个世界不欠你》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