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湖北诗歌【前沿诗观】||本怀读诗:许平亚五首诗||NO:1285期

点击上方湖北诗歌关注,我们在这里等你
本怀读许平亚诗选
故乡的雪
文/许平亚
故乡的雪 和梦境中的母亲紧紧相连
故乡的第一片雪
落在母亲的鬓发间
一转眼就看不见了
那一刻
母亲清早起身推开吱呀作响的柴门
那一刻
母亲正在后山菜园采摘青菜
那一刻
母亲用洗衣芒棰打开池塘里的坚冰
那一刻
母亲送我上学到村口
为我扣紧脖子下面的钮扣
犹记得母亲那双手
那陈年的油烟味
故乡的雪
纷纷扬扬 把大地装饰得干干净净
熟悉的家门口
再也没有人在那里等候她的最亲的人
从风雪中归来
故乡的第一片雪
注定也是最后一片雪
无声无息落在我眼眶里
点评:诗之主题应为对母亲的怀念,雪是物象,又被作者升华为了重要意象。因这雪,我很自然地想起当年母亲的白发,而随母亲逝去,那白发无疑时常会在脑海里纷纷扬扬。“故乡的第一片雪/注定也是最后一片雪/无声无息落在我眼眶里”,这其中的雪,或许已将母亲的白发蕴含其中,自然之雪与亲情之雪融为一体。
诗打动我的还有诸多的“那一刻”。我与作者同龄,都出生在农村,高考中榜之后各自在外地学习与工作,离家虽然不是太远,回家的机会也并非太多。当然,如果及早懂得的话,当年也可多回家看看。直到某天母亲离开人世,方知这世上没有后悔药,也不可能让时间倒转,“熟悉的家门口/再也没有人在那里等候她的最亲的人”,唯有这“故乡的雪 和梦境中的母亲紧紧相连”。
“故乡的第一片雪/落在母亲的鬓发间/一转眼就看不见了”,而因这雪所触发的怀念,或许要到闭上眼睛才会终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无奈与遗憾,不到天命之年,又哪里会觉得如此真切与深刻。
END
老井
井 流传至今
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家谱
很久很久
我们的祖先被命运驱赶
所到之处
第一件事情
就是扎扎实实
打下一口井
有了井
炊烟和日子才缓缓上升
接纳过多少手臂 陶罐和绳
岁月的馈赠取之不尽
默默无语的井
澹泊 宁静
达到一种心境
我们一次又一次接近那井
找到了
从不封冻的恒温
还有一个恰当的部位 然后
就将自己一点一点地
一点一点地掏空
点评:随着乡村现代化进程加快,老井也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只存在于老一辈记忆当中。
“很久很久/我们的祖先被命运驱赶/所到之处/第一件事情/就是扎扎实实/打下一口井”,水乃生命之源,尤其丘陵区,离开井人们就难以生存,而一旦“有了井/炊烟和日子才缓缓上升”。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诗人才认定“井 流传至今/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家谱”。其实,于很多村庄而言,井于家谱还有所超越,它往往承载着一个村庄的兴衰更替。
由诗中所呈现来看,诗人对打井与淘井都很熟稔,这应该得益于他在村庄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与少年,只不过他对当年之繁重与漫长进行了诗化,同时,他也因这井而有了当年或许不会有的感悟与感触。
END
民 谣
我们只有在民谣中
能理解庄稼人
劳动 对于他们不是一个轻巧的词语
比如石头压出汗水
果实挂在绳上
两袖清风的祖辈
什么也没留下
唯有民谣这根绳
使我们祖祖辈辈一脉相承
这根绳上 二十四个结
组成一年中的华彩乐章
传诵民谣 最好的方式
莫过于一边劳动一边舞蹈
二十四个结 二十四个
金银闪烁的铃铛
将沉默的土地叩响
点评:民谣堪称乡村大百科。就我本人而言,当年对季节农事的了解,对为人处事的懂得,多得益于民谣的浸润,同时,民谣中除了对知识与规矩的传承,还有相当一些幽默与风趣,这也让单调的乡村生活,有了某种释放与快活。
诗对民谣的呈现,主要集中在季节以及与之相关的劳作:一方面,“两袖清风的祖辈/什么也没留下/唯有民谣这根绳/使我们祖祖辈辈一脉相承”,这在某种意义上突出了民谣于乡村的巨大价值;另一方面,他向读者展示了民谣当年如何被传承——“传诵民谣 最好的方式/莫过于一边劳动一边舞蹈/二十四个结 二十四个/金银闪烁的铃铛/将沉默的土地叩响”。作为民谣文化的亲历者,我对诗中的场景十分熟稔与亲切。
总体而言,即使本诗对民谣的呈现不乏诗化,但诗人开门见山就为民谣构建了现实框架,“我们只有在民谣中/能理解庄稼人/劳动 对于他们不是一个轻巧的词语”,而一旦有了这框架,便不至于让其对民谣的呈现过分滑入浪漫主义沼泽。
END
汨罗江
又是江南的雨季
燕子低低地飞
低低地叫唤
汨罗江畔
那位失散多年的兄弟
至今音讯全无
孤独的人
加深了夜色
带剑的人
你为什么两手空空
只有香草
只有美人
这夜里的词语把夜照明
两千多年前的燕子
江南的燕子低低地飞
穿插于整个雨季
好比一条江
穿插于一个人的一生
两千多年的岁月
不能把这条江抽空
两千多年的江水
也不能把所有的事物带走
江南由此总是多雨
多低飞的燕子
隔了两千多年
江南雨也会把我们的衣衫湿透
还有那么些早熟的燕子
仿佛怀着很久很久以前的
心事
江南的雨季
江南的燕子
那位浪迹江湖的兄弟
他并没有走远
他是被一条江
收留
就像一首诗
收留了世界上
那么多忧伤和隐痛
点评:汨罗江,被余光中认定为“蓝墨水的上游”,这并非夸张:中国第一个大诗人屈原,中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其生命均终结于这条江;这种并非巧合的巧合,足以说明汨罗江当得起“蓝墨水的上游”这个称谓。
于诗人而言,汨罗江乃他家门口的江,他对这条江的崇敬,他于这条江的亲切,非一般人可比拟。比如,一般人高山仰止的屈原,他却认定是他“失散多年的兄弟”,仅凭这一点,便可将诸多曾经写过汨罗江的诗人比下去,何况诗中还有他对这位兄弟之孤独与他自身如何怀念的独特呈现,而江南雨季与燕子的加入,让屈这孤独与怀念更加缠绵悱恻,并因此让人刻骨铭心。
“那位浪迹江湖的兄弟/他并没有走远/他是被一条江/收留/就像一首诗/收留了世界上/那么多忧伤和隐痛”,汨罗江于屈原忧伤隐痛的收留,汨罗江对后人怀念的承载,让它在文化与历史领域超越无数大江大河,并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END
雨夜读离骚
当我沉浸在离骚的意境中
忽然天边传来沉沉的雷声
接着
雨点打在我的窗门上
一道雪白的闪电照亮夜空
夜空空旷辽远
被闪电照亮
大地
被闪电照亮
大地上的汨罗江
被闪电照亮
漆黑的汨罗江
被闪电照亮
我看见了
汨罗江
是另外一道闪电
点评:诗眼应为“我看见了/汨罗江/是另外一道闪电”,它也被我视为金句。
汨罗江与闪电确有形似,尤其当“一道雪白的闪电照亮夜空”之时。这形似也许容易被发现,本诗的独特之处在其精神维度的看见与表达。
“汨罗江/是另外一道闪电”,这“另外一道闪电”又有着怎样的价值与意义?他并没有回答,而是作为留白给了读者,而对汨罗江与屈原有些了解的人,也许会因这“另外一道闪电”得到某些感悟,并让汨罗江之历史文化印记更加鲜明,也让“雨夜读《离骚》”之行为艺术显得韵味十足。
作者简介
许平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在《诗刊》《诗神》《青春》《芳草》《羊城晚报》《散文诗》《中国市场监管报》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散文诗等100余首(篇)。出版诗集《岁月的馈赠》《蓝墨水的上游》。《黄土地》(组诗)入选2005度中国散文诗。
点评者简介
吕本怀,笔名清江暮雪,湖南省华容县人,六零后。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评论委员会委员,曾在报刊发表诗文评两百余篇。读诗以自娱,写诗为录世。
《湖北诗歌》微刊
总 编:路漫 韩林子
主 编:雪域探客
副 主 编:王兴中
主 任:大漠箫寒
群管主任:大漠(兼主编助理)
外联主任:优雅的枫叶
校 对:李旸 方启良 王建新
平台编辑:罗锦华 文玉冰
诗评编辑:大漠箫寒 吉方君 王建新 李旸 毛德海 罗锦华 方启良 文玉冰 何子轩 邓玲 刘兴全 鲍文贤 邱明华 甘新田 王兴中
《湖北诗歌》纸刊
总 编:路漫
主 编:韩林子
副 主编:张维清
主 任:雪域探客
编 委:麦聃 水晶苑 陈若水王兴中 二缘
刊名题字:管用和
《中华山诗刊》纸刊
总 编:刘东
主 编:韩林子
执行主编:雪域探客
编 委:张忠海 王保华 刘克海 叶传德 沈志彬
刊名题字:任蒙
《世界诗坛》纸刊
主 编:韩林子(中国)
副主编:淑文(新西兰) 林志国(中国)
编 委:无定河(中国) 佩莲(马来西亚) 王莘(新西兰) 大卫(加拿大) 木头脑子(新西兰) 陈金茂(美国)
图一:湖北诗歌
图二:雪域足迹
组稿:编辑部
编辑:罗锦华
《湖北诗歌》《中华山诗刊》《世界诗坛》纸刊备稿基地。投稿邮箱:
843887751@qq.com
欢迎转发点赞,看完记得点“在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