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我失去了对“姜文”的期待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345篇文章
很喜欢,希望你也能听听!
头图来自电影《邪不压正》。
(一)
坐在许知远面前,姜文否认了自己身上的“反叛性”,否认了自己电影中的讽刺和夸张。
他说:一切都是误读。
对于一个曾经拍出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这般电影的导演,姜文总是令人期待。
我第一时间去看了姜文的新片《邪不压正》。出来后,在朋友圈胡乱写了这么一段话:
坦白讲,电影没想象中精彩,但比想象中搞笑。
这部电影大概可以浓缩成一段话:
喝百年的烈酒,杀最恨的仇人,扎最风骚的女人,叫最响亮的爸爸,露最闪亮的屁股!
有时候你必须承认,“期待”其实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尤其当期待落空遭遇辜负的时候,人不免会自我怀疑,问一句:
如果没有当初的期待,是不是感受就不会如此糟糕?
很多人用“很姜文”这三个字,来形容《邪不压正》的风格和叙述。
要我说,至少对于票房,这其实是一个要命的缺陷——你瞧,一个周末过去了,《邪不压正》的票房,只徘徊在3亿,这基本意味着,这部电影要在票房上扑街了。
“很姜文”也注定了其两极化的评价,所以,《邪不压正》的豆瓣评分,从8.2一路滑落到了7.2。
无论有人多么喜欢《邪不压正》这部电影,对于我个人而言:
《邪不压正》是一部实在过于平庸的电影,平庸到它下映之后,将不会有人再提起这样一部电影。姜文似乎失去了对自己的自信,不得不靠许晴的翘臀和彭于晏的裸体,来生硬地填充自己内心中坍塌的才华和叙事的自信。
曾经的姜文一出手,就呈现了令世人震惊的作品和高度,可惜自此以后,他却不断滑落,望着曾经达到的山巅,越滑越远。
我非常喜欢的作家李静睿在微博上发了一段《邪不压正》的评论,我转发时附上了一句:“我失去了对姜文的期待”。
写日记的蒋介石、协和医院里梁启超的肾、曹雪芹的写红楼梦的宅子和公主府,施谷兰为父报仇最终手刃孙传芳的民国传奇,抗日名将张自忠最后的敬礼……
包括彭于晏的三个爸爸——我至今还没在任何一篇影评中,看到关于这三个爸爸的解读,其实彭于晏所代表的,就是当时惊慌失措的中国和惊慌失措的中国人。
第一个爹,预示传统的崩塌——练了几十年武功,人家一个子弹就给你毙了。
于是在惊慌失措之下,彭于晏认了第二个爹:“洋爹”,正如晚清洋务派所提倡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结果发现有了洋枪洋炮还是打不过洋人。
最终发现,其实是旧体制和国人陈腐的思维,牵制了中国的强大,救赎之道无非是中国人自身的觉醒和推翻旧制度的革命,于是,彭于晏干脆地认了第三个爹:国内的革命派。
这些所谓的“暗线”和“隐喻”,里面有姜文自己的小得意和小傲娇,但这都算不得什么精彩和烧脑之处,相反,它们令人感到腻歪。
对于我这样的观众而言,姜文在电影里面抖的那些“小机灵”,没什么看不懂的,它不值得我浪费2个小时。而对于那些看的稀里糊涂的观众而言,这一切的隐喻和暗线,只会令人感到杂乱和不知所言。
说真的,我现在越来越懒得看什么隐喻,我只想简简单单看一部好电影。
(二)
西安人引以为豪的古城墙,北京其实也有,只不过文革时被拆了个稀巴烂,姜文在电影里把北京的老城墙“恢复了”,整部电影,老北京的风貌美的不真实。
如果《邪不压正》能打个及格分,那么至少有1分,是给这部电影里老北京美轮美奂的景色的。
除此之外,包括许晴的叫床和彭于晏的八块腹肌在内,《邪不压正》真没什么让我思索回味的地方。
姜文浪费了《侠隐》这样一部好小说,过于荒诞和戏谑的手法,让电影喧闹有余而深度不足。
至少从电影本身的角度而言,这样的手法会让观众在观影的时候,感觉非常的“跳”,
就是两个人在冲浪浴缸里激烈舌吻之后,你已经无法自持像个猴子一样想释放本能的时候,姑娘一转身拿pad打开了一个PPT,深情地对你说:
哥哥,你知道安利吗?
重要的是,这一次,姜文没能讲好一个故事,或者说,姜文是不是已经失去了讲故事的能力?
同期上映的《我不是药神》,算不上什么颠覆想象和认知的“神作”,如果和类似《看不见的客人》这样的电影相比,“药神”讲故事的技巧也不是多么出色,并没有令人惊叹的表现手法。
但是它至少很完整地讲述了一个很完整的好故事。
过于沉迷于自己的意淫和亢奋之中,忽略了故事本身。说到底,电影凭什么来打动观众?是卡司吗?是特效吗?是演技吗?都不是。
还是讲好故事本身。
想一想那部《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电影有情节吗?有特效吗?有暴力恐怖色情幻想吗?
没有,通通都没有,但又怎样呢?电影一样引人入胜,几个中年男人吹着牛逼就能把你钉在椅子上,傻傻地坐上2个小时,完事之后,还要由衷地发出一声感叹:
牛逼!
一部让全球科幻迷如痴如醉的电影,你知道这部电影花了多少钱吗?
区区1万美元!
这,就是讲好故事的魅力。
(三)
《邪不压正》里,史航老师友情出演,在电影里面有个牛逼的title:
华北第一影评人。
可这个影评人是个太监,每次的影评只有“5个字”。
我能感受到荧幕后面,姜文洋洋得意的脸。如果姜文的本意,真的是借这样一位公公的角色,来嘲讽困扰他许久的影评人的话。我得说,这样的手法,一点也不讲究。
在当下的语境里,写影评的当然是太监。
可是,写小说的,写剧本的,写公众号的,包括你们拍电影的,又有那个不是“太监”呢?
大家都是太监,因为命根子攥在别人手里,硬不起来。
您说呢,姜文导演?
我们喜欢一件东西,喜欢一个人,最后常常会变成一种惯性。
电影也是一样,姜文的下一部电影,我依然会去电影院看。
只是,已经不再抱有期待,只剩下“喜欢”这个习惯而已。
想到这里,我不禁还是有一点点失落。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作者简介】
慧超,接客很贵的公关男一枚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超推荐】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