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陇州采歌翁


点击关注 | 文学依然神圣
作家专栏栏
陇州采歌翁
文/董邦耀
哥哥戍边整三年,妹妹在家梦魂牵。
久盼哥哥回家转……
七月流火的炎夏,他走在陇关古道上,悠忽间听到一阵奇特的旋律和风趣的方言歌词,像久旱遇甘霖,瞬间便滋润了他干枯的心田。他想:活了60多年,咋从没听过这种山歌?于是他循着歌声走去,想再多听听这种山歌。熟料他这一走就是7年多……
他就是陕西陇县公安局退休干部王安义。
自然而然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王安义在初中时就喜欢音乐美术,毕业后在部队艺术团任团支部书记,时常补个缺,顶个角,久而久之就爱上了表演艺术。
但天不遂愿,他转业后干的却是与艺术不搭界的公安。
前文提到的2006年夏天,是王安义从公安局长位子上即将退休的前夕,那天他原本是要去拍华严寺风光的。他走了30多里山路,已经疲惫不堪,突然,远处的山峁峁上飘来的山歌让他停住了脚步。
从没听过这种山歌的王安义感到非常惊奇,甚至有些陶醉,循声望去,见对面山上有三个小伙边砍树边唱山歌,便加快脚步下山沟,爬山坡,迂回到了唱歌的小伙跟前。一边喘气,一边央求小伙子们再唱几首。小伙们有点为难了,因为三人中只有一个会唱。看着老王那么大的年纪,态度又那么诚恳,会唱歌的小伙说,我爸会唱好多哩!走,我领你去找他。
(王安义在家里写作 摄影 董邦耀)
那晚,王安义为唱山歌的老人录了半夜山歌。也是从那晚起,开始了王安义采集山歌的浪漫之旅。
我还是小伙时就认识了王安义,早就听说过他曾让陇县女子防雹连上过中央电视台;也知道是他第一个提出《西游记》中的水帘洞在陇县龙门洞;更难得是,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自采、自编、自导、自摄了十余部有关陇州的电视风情片,使古老的陇州向世界展示了她迷人的风采。电影《秋菊打官司》在陇县固关拍摄时,王安义摄录了场纪花絮,与张艺谋、巩丽成了好朋友。
前段时间,王安义托人给我送来了他自己录制的《陇州风情》、《陇州社火与陇州小调》、《陇州民间小调歌曲》VCD光盘和编写的《陇州小调.一、二、三集》。手捧老王的作品,犹如捧着他对故土一腔的眷恋、一颗沸腾的赤子之心。
无为而为
那天,在陇县北关路公安局家属院王安义家里,我拜访了他。
老王说,陇县地处陕甘宁交界,古称陇州。“关山月”、“陇头吟”是陇州文化的“阳春白雪”,而流传于关山脚下、陇关古道上的“陇州小调”,则是陇县乡党喜闻乐见的“下里巴人”。陇州小调是一个固定的演唱曲牌,在古陇州流传很广。传唱时可以随意填上自编的唱词,这种形式在解放后基本失传,个别曲目在游演社火、婚庆丧祭时才演唱。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省上来人收集、整理、演唱过陇州小调,深受群众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古老的抒情方式逐渐被遗忘,目前,能唱陇州小调的人已经很少了。
他为此深感惋惜,从而也萌发了保护这一传统民间文化的念头。他花了好几 万元购买了摄像机、剪辑机、照相机、手提电脑(安装了作曲软件), 2006年下半年,他正式从公安岗位上退了下来后,便四处奔波,潜心收集山歌小调。
在他收集陇州小调的7年里,他走遍了陇县的古道、关口, 与民间艺人先交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请他们唱山歌。民间艺人多数住在深山沟,采集活动只能步行,一天要走好几十里。其间忍饥挨饿是常事。老王说:有时候赶不回来就住在歌手家,炕上的跳蚤咬得人浑身是疙瘩,身上的虱子像芝麻。回家第一件事是洗澡,烫虱子。
(王安义在他的书房(书库)查阅资料 摄影 董邦耀)
老王领我去看他的资料室。在那间租来的民房里,围着墙边摆满了书柜,书柜里装满了他编写出版的《陇州小调 王安义在他的书房(书库)查阅资料歌曲集》和录制的《陇州民间小调》等书籍、光盘。中间的空地上也堆满了一箱一箱的书和一梱一梱的资料。
我问老王,这些年为这事你倒贴了多少?
老王说,跑路,找艺人,出书,制光碟免费送人,花了有20来万吧。
我又问,在目前这个无利不起早的经济社会里,你弄这事,不觉得亏吗?
老王笑了笑,说,退休工资就是让人花的嘛,花哪都是花。我为这事花钱就跟为家里提煤、买菜一样。我爱么,只要陇州小调不失传,这钱花的就值!
不名而名
一个“爱”字,就是王安义老人为传播文化遗产而呕心沥血的最好诠释。
十年间,70多岁的王安义,足迹遍布陇县关山、河北、东南、八渡、天成、麻家台等乡镇的50余个村, 拜访了 200多位民间老艺人,搜集整理传唱在陇县的民间小调、山歌。依据陇州小调的特点和艺人介绍,陇州小调包括十四种类型,即欢快跳跃式的秧歌调、欢乐喜庆的太平调、高亢飘逸的花儿调、情意绵绵的情歌调、古韵典雅的庙堂调、快板式的对歌调和酒曲调、悠扬调皮的旱船调、喜庆热闹的花灯调、山野舒畅的放羊调、满口畅吼的秦韵调、放荡风趣的燕麦调和伤情悲感的亲情调等。老王依据这些民间小调、山歌的唱调、乐谱节拍、词组结构、语音韵味、鼓点板式等细节,精心整理加工,自费请来演唱者、伴奏者,用音像手段再现陇州小调的原始风貌,成功地自采、自编、自导、自摄、自制了110余首《陇州民间小调》。
王安义将《陇州民间小调》、《陇州神韵》等多集 光盘与歌集作品免费赠送给乡党们,陇县电视台还每周播放一首他录制的陇州小调,在繁荣和传承上收到了良好效果。老话说“赔本赚吆喝”,老王赔本,为的就是想听这种陇州小调被社会认可的喝彩声。
乡党们称王安义是“采”出来的历史民俗文化专家。前年,陇州小调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这其中王安义先生功不可没。
临别时我对老王说,没准哪天陇州小调会上春晚呢!
老王大笑,哈哈,那敢情好啊!
作者简介: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西部文学杂志执行主编、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
【投稿说明】
欢迎投稿至邮箱:1004961216@qq.com
如有疑问可在后台留言询问
欢迎关注“浅海文苑”

版权声明


您可能感兴趣